主办方:中国酒店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时 间:2025-04-05 09:10:33
地 点:北京
国家能源局下达我省2016年普通光伏电站新增建设规模60万千瓦,其中,34万千瓦用于保障2015年备案并于2016年6月30日前建成投产和2014年备案并于2016年12月31日前建成投产的光伏电站(对项目建成投产情况核查后再行下达规模指标),剩余26万千瓦用于2016年光伏电站竞争分配。
官景栋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新能源比成是一个皇冠,那么光热发电就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个明珠就在天津,在我们中国人手中。天津滨海高新区工委书记倪祥玉引用了一组数据:根据目前国家能源局透露的规划目标,从2020年到2030年,光热发电产业将成为能源建设的主导产业之一,这十年就是万亿级市场。
出于对24小时稳定发电并提高收益的渴望,我们选定高温熔盐槽式发电技术作为突破方向。官景栋说,与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相比,光热发电的优势显而易见。加热介质的选择也很有讲究,由于介质熔点不同,相应储热时间相差巨大。然而,光热发电系统本身就像是一台精密的仪器,需要一大批高科技配套产品。我们花了2000多万欧元买来欧洲专利、概念和设计,结果发现与实际还差十万八千里。
截至目前,已注册成立包括光热技术研究院、光热发电设备制造、光热发电投资等9家公司。带动能源产业向光热产业集群发展倪祥玉更看重的,是光电项目在未来几年对天津其他传统产业在转型中的巨大拉力,对与之相关的钢铁和玻璃等产业,都将带来颠覆式的变化。毕竟,这是中国光伏企业第一次提出海外上市。
同样,这种基因也意味着政策红利在短期内不可或缺,但随着市场化手段的进入,它应像冰山一角,逐渐融化,最终让位于市场机制。特别是市场主流始终没有尘埃落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人能否保持敏锐的嗅觉,将决定企业何处出手、如何切入、收获几何。当时,位列福布斯中国财富榜第六位的彭小峰拿出半数身家,赶赴苏州,迅速把百世德太阳能归入赛维LDK的门下。在被海外资本切断奶源后,互联网也没有获得过多的支持,但幸运的是,它找到了新的造血方式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与通信行业直接合作,拓展移动互联、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业务。
但国际化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志,取决于它能否本土化。王健林说,要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
最初,专业化更占上风洛阳中硅和新光硅业主攻硅原料,浙江昱辉、赛维LDK生产硅棒和硅片,无锡尚德和中电光伏则在电池片重点发力。当时,他忍痛对六九硅业减持近23亿,还被外界视作断臂求生的典范,随后,部分企业也开始减少对上游项目的关注和投入。而一直以来困扰光伏行业的问题是,如何聚集、扩展更多的消费者,并且调动起他们的购买欲?也就是说,在安装如此多的光伏面板之后,如何才能让公众更容易的了解和接受?当下,一些光伏企业希望借助互联网解决这个问题。产业链初建时,选择一体化还是专业化就成为一个问题。
在任何一个市场中,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欲就像让三角形稳定的三点,缺一不可。光伏不同于互联网,专业化、小众化的基因,决定它无法迅速聚集数以亿记的受众。从2006年至2015年,光伏在中国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变身,并以2000亿元的行业总产值、4.7%的平均利润率,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的规模,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海归最大的压力往往是水土不服,而作为标准的舶来品,光伏从业者开始希望走国际化路线。
这句话,或许更适用于制造业为特点的中国光伏。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遭遇双反的光伏企业中,当时,因为看不到靠谱的盈利模式,一些早期的光伏进入者,选择了淡出或者隐退。
其实,不仅这两个环节,融资和团队也带着较深的海外色彩。在光伏企业赴美上市潮一年后,人们发现,相对于专业化企业,垂直一体化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海外投资者青睐。
看好政策红利的人指出,只要能够切实推进类似光伏扶贫的项目,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和贫困户增收,就将是一种双赢。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周涛指出,一体化解决了多晶硅供应紧张导致的进货价格风险和无法开工的问题,同时,当一体化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整体成本也可以大幅降低。战略之争:一体化vs专业化6月21日,特斯拉传出收购SolarCity的消息,公告透露出的收购意图,并非如很多人猜测那样,是老大哥要拉小兄弟一把,而是充满马斯克式的理想建立一站式商店,顾客可以无缝获取太阳能解决方案。其中的典型代表,在2009年1月临危受命的晶澳太阳能董事长靳保芳就曾回忆:美国、欧洲产品的双反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很大。光伏价格因为技术进步不断降低,购买力已经不成问题。1963年8月27日,听完马丁路德金最著名的演说《I have a dream》后,时年22岁的鲍勃迪伦,用口琴和木吉它唱了《答案在风中》(Blowing in the wind),诉说一个年轻人对美好前景的无力感。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行业状态从狂热走向理性,红利变成微利。另一个原因来自投资者。
可一旦进去,有了认知才会真正开始关注。行业和人,有时道理相通。
从目前的尝试看,不少企业显然没有做好断奶准备。很快,行业就开始倾向于垂直一体化,而一体化的方向也很单一向上游使劲延伸。
最典型的,就是重新归来的彭小峰和绿能宝。2005年,决定二次扩产的尚德集团召开董事会,讨论纽交所上市的方案,随后,董事会成员的连番提问,让本来信心十足的施正荣犹豫了。而在驱动扩张的因素中,最直接的无疑是价格。其实,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但无法在当下给出确定答案的,不仅是40多年前的美国社会,还有今天的中国光伏产业。
因为布局不同、规划各异,模式很明晰。与之相对的是,更多的本土光伏从业者快速崛起。
这种情况下,去海外寻找支持不可避免。2016年的630抢装潮就是一例,因为光伏上网电价下降、补贴减少,担心现金流紧张的企业快速上马,仅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就达到了714万千瓦。
既然如此,争论又何妨?路线之争:本土化vs国际化作为舶来品,光伏在中国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并非技术,而是路线。2003年,多晶硅平均售价约为25美元/公斤,但此后5年,价格一路看涨,2008年,已经达到400多美元/公斤。
一直跟踪光伏行业的社科院研究员万军回忆当时的环境,就是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好,但不知道能做什么。在英利、尚德等公司的团队中,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的职业经理人身影。如果在技术的层面不能够消化吸收,出现创新,海外资源终究难以化作内生动力,外部压力也终究无法回避。于是,一个个千亿元、万千瓦的大目标不断出现。
高目标抛出,第一步就是扩产。2015年,诸多光伏+互联网平台出现,但当下,多数平台功能处于起步阶段,在规模上,没有出现消费品那样火爆的场景,而效果显然也不明显。
企业的目标诉求,已经不仅是获得最快的回报,而开始在模仿中找到自己。制造业的另一个弊端,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势来袭而被充分暴露出来。
对于光伏企业,与其纠结于一体化或专业化,不如把工夫用在更扎实的精细化上转变旧有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在产业链中发现并挖掘零碎的利润空间,积少成多、由浅做深。可见,多数从业者没有料到一个新生事物后来会如此火热,正因为没有准备,火到一塌糊涂的光伏,就像一股加速度,把他们裹入一个反复扩产、快速增长的螺旋中。
顾秉林院士、许智宏院士为首届腾冲科学大奖获奖者颁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出席。...
森林防火十不准在森林草原防火期,林区及周边要做到十不准1.不准携带火种进山。...